閱讀即傳播
◎張子樟(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)如果把作品的評審當成一種閱讀過程,則這種閱讀過程也是一種傳播行為。既然是傳播,傳播者和受播者之間必定有無數的關卡,傳播者是參加者,必須善用正確妥當的符碼,把自己作品的主題、語言、技巧、氛圍、創意等等,極力推荐給不同的評審(受播者)。參加者和評審必須具有相同的頻率,成功的傳播才有希望達到。當然作品本身還要有一個感人的好故事。
每個人面對一本新的文本時,總是免不了以自己過去閱讀的經驗總和來檢視完全陌生的作品,評審也是如此。評審細讀篩選過的作品後,形成自己的一把評選尺。評審對於作品的評價起初難免會被人說是一種偏見,但如果在評審過程中,能以文學理論、閱讀經驗和創作角度提岀個人的獨特見解,並說出一番大道理來,則個人的偏見極可能變成多人的共見。童話的評選工作必定會經過眾說紛紜、眾聲喧嘩、甚至各說各話的階段,但在經過理性和感性的熱烈討論後,優秀作品總會脫穎而出。所以如何把個人的所知、所思、所見、所聞轉化為讀者的共知、共思、共見、共聞是作者必須去努力的。
二
好的童話作品必定在主題呈現、文字應用、技巧鋪陳、氛圍凝聚、創意革新、故事周延等方面勝過其他作品,至於是否能反應現實、合乎社會脈動則是見仁見智,沒有一定的準則。
這次獲獎的六篇作品是經過十三位評審(初審三位,複決審各五位)的嚴苛檢視後所留下來的。在評審會議中,雖不至於刀光劍影,但熱烈爭論的場面總是免不了的。評審堅持自己評審原則的同時,也細心聆聽其他評審者的意見,然後大家慢慢達成上述的共識,確定入選作品的排序。
歸納所有評審的意見,提出下面一些想法,讓有志於在童話園地繼續耕耘的作者參考:
一、童話超越現實,但不能過度想像,因為童話有它的邏輯性;
二、語言敘述要講究,文字描繪要精準;
三、擺脫傳統童話的陰影,尋找具有創意的題材;
四、以閱讀樂趣出發,避免說教;
五、故事不一定要一口氣說完,留些空白,讓讀者參與。
另外,有兩個問題也讓大家來思考:
一、童話創作要不要與少年小說、橋梁書和繪本有所區隔?
二、童話人物的描繪能不能避開兩極化(黑白分明、善惡判然)?